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高考走过40年:没有它我们拼得过富二代吗?

    信息发布者:yyf1600730837
    2017-06-08 13:27:24   转载

    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。40年来,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,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;40年来,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。>>高考首日插曲:迟到、丢准考证、忘身份证都有……[专题]

    变革:从“精英教育”到“大众教育”

    “高考对不同年代的人来说,意义是不一样的。”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李木洲表示,改革开放以前,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拔国家干部,恢复高考之后,伴随着改革开放,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逐步由计划分配转向市场竞聘,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自主择业。

    正如专家所言,40年来,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,高考本身也在经历变革。1999年,教育部颁布了《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》,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,揭开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。此后,自主招生、分省自行命题、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等探索陆续展开,中国高校的招录方式更加多元。

    同样在1999年,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,高考录取率也开始大幅上升。据统计,1998-2005年间,中国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.58%,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.75%。到2015年,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,位居世界第一。

    另据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《2017高招调查报告》显示,在高考招生总量保持平稳的背景下,全国各地高考录取比例则继续提高,其中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跨过40%,快速接近50%的普及化指标线。

    对比1978年1.55%的毛入学率,有观点认为,中国高等教育已从“精英教育”逐步迈向“大众教育”。

    李木洲对此表示,高等教育未来将进入普及化阶段,普及率的提高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整体提高,他认为,“未来不是在于你有没有读大学,而是在于你读的什么大学,这个影响可能是更大的。”

    聚焦:弱势阶层只能靠高考改变命运

    高考是极其简单的游戏规则,这样的规则,对于普通人、尤其是社会底层家庭,尤其有利。家庭境况一般,当然会把高考视作进入社会上升通道的便捷途径,不敢轻易错过,高考对他们来说,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吐槽的话题。错过这样一个途径,人生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道路,但付出不会比高考轻松,而且结果有很多未知的因素,不像高考那么确定。

    我们的社会进入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阶段,许多家庭的教育投入已经不局限于应试教育,还包括各种社会技能、外语、艺术、文化的培养。甚至升学途径也变得丰富,自主招生、出国留学的机会也在增加,对于家境不错的学生、家长而言,高考的意义确实在淡化。但是对于小地方,对于边远地区,这些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奢侈,许多新增的升学途径仍然是奢望,他们还是只能通过高考来改变前程,当然会异常珍视这次机会。

    即便高考顺利,进入理想中的大学,许多的禀赋差异也都会暴露出来。“高分低能”的嘲讽,是经常可以看到的。但什么是“能力”?审美能力、社交能力、艺术修养等等,当大城市的孩子们学到了更多的能力时,贫苦地区的学生们唯有通过“高分”来证明自己。他们不是只想读死书,他们也想多经历世界,但不可否认,他们的环境条件确实差了一些,教育资源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情况。有许多对于高考的反思,把板子打到了这类学生身上,是不合情理的。

    热议:高考是最公平的一条路吗?

    今天的高考不再像几十年前那般具有改变命运的魔力,但它仍然是青年改变命运最公平、最主要的通道。

    白岩松称,他有一句话总被人说,是他在郑州大学讲的,“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?”白岩松表示,这是非常事实的东西。尽管高考有很多毛病,但起码现在还是最公平、最给人希望的一条路。如果这条路被堵死,梦想不可能再有,尊严也谈不上。

    科举制度常被拿来与高考制度比较。因为科举制,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流动性很大,不用说与印度僵硬的种姓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就是日本以及中世纪的欧洲都不存在如此频繁的社会流动。即便如此,不宜过度高估科举制下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流动状况。科举制形成的社会吸纳效应是有限的,它所引起的社会流动只在极为有限的阶层和人群中发生。在传统社会,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是牢固的,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难改变,生在哪个阶层,很可能一辈子是那个阶层的成员。

    高考所波及的阶层流动范围则显然要比科举制广得多得多。高考录取率从40年前的5%,提高到了现在的70%多。高等教育普及率也超过40%,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50%。中国社会已不再从极小比例中选拔高等人才,展现出一幅广阔的阶层流动图景。1949年以后阶层流动加速的现象被学者称为“无声的革命”。

    2017年6月7日,全国高考第一天,上海,一位家长在考场外默默地祈祷,但愿自己的孩子可以考出好成绩。

    观点:高考被寄予了过高过重的期待

    40年来,高考制度从恢复、巩固到完善、变革,几乎从未停止调整的脚步。从报考资格的调整到报考年龄的放宽,从自主招生开始试点到异地高考渐次推开,正是得益于改革,高考作为较为公平的量能取才渠道,托举起无数渴望改变的梦想。

    深化改革,形成分类考试、综合评价、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;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,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;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,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改革……今天中国所经历的,是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、涉及链条最长、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考试制度改革。踢好改革的“临门一脚”,我们才能呵护好万千家庭的切身利益,稳立起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人才倚柱。

    应该承认,在某种程度上,高考被寄予了过高过重的期待。我们很难说,高考的一次改革,就能够彻底革除所谓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,毕竟它本身也是一场考试。我们也很难说,高考方式进行了某种变革,教育观念就会马上变得更加现代,教育质量就会随之立竿见影地提高,人力资源就会迅速得到合理配置。前者与后者,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。在人才甄别、选拔和培养的问题上,我们的探索刚刚开始,它注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。

    (参考资料来源:中新网、新华网、人民日报、长江日报、中国青年报、新京报)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